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中国科学报】为国家现代化探索新路径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创新集锦

2017-10-20 中国科学报 何传启
【字体:

语音播报

  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全国各地都将经历从全面小康向现代化的战略转型,对现代化研究的需求将与日俱增。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10多年的科学探索和研究成果,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和伟大复兴,提供和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科学基础和理论储备。下面采用“科普语言”,简要介绍我们的10个创新火花。

  成果一:提出人类文明进程的周期表

  在化学里有一个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形成周期表。它根据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性质的规律性,把化学元素排成7个周期和16个族。

  受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示,1999年本人在《第二次现代化:人类文明进程的启示》一书中提出人类文明进程的周期表。人类文明包括许多要素,有些文明要素的变迁遵循进化论,有些文明要素的变迁具有周期性;根据文明要素的周期性建立周期表,分为4个周期和16个阶段。其中,4个周期分别是原始文化、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知识文明周期,每个周期都包括起步、发展、成熟和过渡4个阶段,合计16个阶段。

  成果二:提出世界现代化的坐标系和定位图

  在数学中有坐标系,在生活中有全球定位系统(GPS),它们给科学研究和人类生活提供了分析工具和导航系统。受其启发,本人在《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中提出了世界现代化的坐标系,在《中国现代化报告2014-2015》中提出了世界现代化的定位图。它可以帮助我们对世界各国和各地的现代化阶段和现代化水平进行定位和预测。

  世界现代化的坐标系,以文明时间为横轴,以发展水平为纵轴;2014年29个国家处于第二次现代化,99个国家处于第一次现代化,3个国家处于传统农业社会。世界现代化的定位图,以现代化阶段为横轴,以现代化指数和现代化水平为纵轴;2014年发达国家20个,中等发达国家26个,初等发达国家34个,欠发达国家51个。

  成果三:提出国家现代化的路线图

  交通路线图是从起点到终点的线路图,用来指引人们从一个地点到达另一个地点。在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中,路线图被用来描述未来的发展目标、基本路径和政策措施等。

  受其启迪,2003年本人在《东方复兴:现代化的三条道路》书中提出国家现代化的路线图,在《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中提出了中国经济现代化路径图等。它以生产力结构为横轴,以生产力水平为纵轴,描绘国家现代化的路线图。

  成果四:发现和提出人类文明进程的“长江模型”

  在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人类历史是一条长河,但他没有讲这条长河在哪里。虽然这是一个形象化的比喻,但如果能够有一个实际案例,不是更好吗?

  老师的教导,时常回响在我脑中。2003年我在《东方复兴:现代化的三条道路》中提出人类文明进程的“长江模型”。我们研究发现,2000年的长江流域,长江上游处于农业社会,但还带有原始社会的痕迹,如摩梭人的“女儿国”和西双版纳的“刀耕火种”;长江中游广大地区是农村地区,属于农业社会;长江下游的江苏南部,城市连片,具有工业社会的特点;长江入海口的上海,“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知识社会曙光初现。2000年长江流域同时存在人类文明的四种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知识社会,就像是人类文明顺长江而流,从上而下。长江流域的发展水平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缩影。

  成果五:发现世界现代化的水平结构和转移概率

  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人类发展的世界前沿,以及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前沿水平的行为和过程;达到和保持世界前沿水平的国家是发达国家,其他是发展中国家。那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比例有多大,发达国家可以掉下来吗?发展中国家可以赶上去吗?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和《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分别发现了世界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水平结构和转移概率,《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发现世界现代化的水平结构和转移概率。在过去300年里,发达国家的比例少于20%,发展中国家的比例超过80%。在大约五十年里,发达国家下降为发展中国家的概率约为10%,发展中国家上升为发达国家的概率约为5%。

  成果六:提出现代化过程的“创新驱动模型”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世界现代化,必然有自己的驱动力。我们分析了世界现代化的动力因素和动力机制,先后提出了现代化过程的10个动力模型。

  2006年本人在《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中提出了现代化过程的“创新驱动模型”。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产生新科技,新科技通过技术创新产生新产业,新产业导致新经济,新经济导致新社会,新社会导致新现代化。从创新到现代化的全过程,每个阶段都有信息反馈,从而形成从创新到现代化的正反馈循环驱动。

  成果七:提出国家发达的“创新价值模型”

  为什么有些国家富,有些国家穷?这是经济学的一个核心问题,迄今没有统一解释。在新现代化研究中,什么是世界前沿?如何保持世界前沿?如何追赶世界前沿?为什么有些国家是发达国家?有些国家是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有些发展中国家停滞不前?等等。

  2010年本人在《现代化科学》一书中提出国家发达的“创新价值模型”,用来解释国家发达的科学原理。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国家发达水平与创新价值比例成正比,与劳动价值比例成反比,与物化劳动比例成正比,与活的劳动比例成反比。这里创新价值指由技术稀少性所决定的价值,而劳动价值则指由社会劳动量决定的价值。

  成果八:提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方向预测

  16世纪以来,世界科技发展既有渐进性变化,也有爆发性突变。前者是常规科技进步,后者是科技革命。2011年受中国科学院委托,我们开展和完成“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预测研究”,出版《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发表“新科技革命的预测和解析”论文。

  过去五个世纪发生了五次科技革命。第六次科技革命有可能是一次“新生物学和再生革命”,主要发生在生命科技、信息科技和纳米科技的交叉结合部,将是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交叉融合,届时,人类文明有可能进入“再生时代”。在过去300年里,世界现代化前沿的每一次浪潮,都是由科技革命推动的。第六次科技革命必将推动新一轮世界现代化浪潮,包括仿生再生和新生物经济等。

  成果九:提出中国现代化的“运河战略”和“和平鸽战略”

  2001年以来《中国现代化报告》是新现代化研究的一种实证研究,每年聚焦一个主题,每年都提出一批政策建议,有些建议已被采用,并发挥了积极作用。这里举两例。

  2003年本人在《东方复兴》和《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中提出了中国现代化的“运河战略”,即瞄准未来的世界前沿,采用综合现代化路径,两次现代化协调发展,迎头赶上未来的世界先进水平。这是为发展中国家“量身打造”的一条现代化新路径,发达国家的两次现代化是先后进行的。根据这种原理,《中国现代化报告》先后提出了九个现代化路线图,分别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农业、工业、服务业、城市和健康现代化的路线图。

  2008年本人在《中国现代化报告2008》中提出了中国现代化的“和平鸽战略”。一般而言,国家现代化的绩效,是由自身努力与国际环境共同决定的;营造一个和平国际环境,关系中国现代化的成败。建议实施“和平鸽战略”,积极发挥联合国作用,建立或完善亚洲国家联合会(待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亚欧经济合作组织(亚欧会议升级),建设海南岛自由贸易区。目前,“自由贸易区”建设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前沿热点。

  成果十:建立新现代化研究的系统研究方法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现代化研究有三次浪潮:现代化研究、后现代研究和新现代化研究。其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视角:社会科学角度,定性研究为主,阐释性和描述性;自然科学角度,定量研究为主,实证性和模型化;两种视角,可以互补。我们主要从自然科学视角,开展新现代化研究。新现代化研究与知识化、信息化、绿色化、高技术和国家创新体系紧密相关,属于跨学科的综合交叉研究,强调科学性、创新性、战略性和建设性。后现代研究和现代化研究则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我们在《中国现代化报告》中,逐步发展和完善了一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系统研究方法,即从创新到新科技、新产业、新经济、新社会和新现代化,开展全过程的系统研究,包括时序分析、截面分析、范式分析、过程分析、前沿分析和定量评价,以及图形化和模型化分析等。研究时间跨度为400年(1700-2100),研究对象为131个国家,覆盖世界97%的人口,试图去“数字化重构”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并预测未来的趋势,同时为中国现代化寻求合理路径。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年,系中国科学院所属的非法人、非营利、相对独立的研究单元,是我国首家跨学科、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现代化研究机构。在新现代化研究领域,中心的科学研究处于世界前沿,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7-10-20 第5版 专题)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