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很多人觉得,科学家做不好科研才去做科普,而褚君浩却认为——

做得好科普,科研才可能有大格局

2017-05-27 文汇报 许琦敏
【字体:

语音播报

褚君浩院士现场展示当年读书时做的笔记。记者叶辰亮摄

  好的科普作品,带给人的不仅是知识和好奇心,更有缜密的逻辑思维、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将所从事的科研活动逻辑清晰地与不同人群交流,都是科普,只是层次、角度有别

  “做科研只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而科普则会让年轻科学家更多的能力得到锻炼与发挥”

  “很多人感觉科学家做科普是不务正业,做不好科研才去做科普。而我却觉得,科普给我带来了更大的天地,可以调动起更多资源。”正如中科院院士褚君浩所言,此次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章”,不是因为科研,而是基于多年来他在科普领域的杰出贡献。赴京领奖前夕,他深有感触地说,希望更多科学家重视科普,而科学家对科普的贡献也应体现在科研评价中。

  做科普因材施教,内容因人群而异

  作为院士群体中的一员,投身科普是一份职责。不过,褚君浩对科普的情感从幼年就扎根了。他说,小时候就喜欢看书,高中一年级的时候,为了买上下册的《分子物理学》,他一连三天不吃午饭,省下妈妈给的午饭钱买书看。

  好的科普作品,带给人的不仅是知识和好奇心,更有缜密的逻辑思维、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褚君浩说,当时他边看书边做笔记记录下点滴思考,至今他还保留着一本本泛黄的读书笔记。他写道:“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但在这么多物理定律中竟然没有一条是以中国人命名的,这真是一种遗憾。中国的物理要发展,今后中国人名出现在物理定律中的数量,应该按照人口比例来达到。”

  曾做过多年中学老师的褚君浩,科普时十分讲究因材施教,科普内容也因人而异。他将科普人群大致分成几类:一类是公务员和领导干部,这类人需要高密度提供前沿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大背景;一类是大中小学生,除了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励志,引导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一类则是社区大众,他们主要对当下热点蕴含的科学内容感兴趣。所以,褚君浩的科普讲演大多会收获无数好评。

  科普与科研相生相长,相互借力

  既是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又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曾是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还是上海市政府参事,褚君浩将这些工作都做得十分出色。秘诀何在?他说,如果把这些事情割裂开来做,精力根本不够,但如果将它们统筹起来,就会相生相长,相互借力,调动资源———个中关键就是“科普”。

  在褚君浩看来,将所从事的科研活动逻辑清晰地与不同人群交流,都是科普,只是层次、角度有别。“我的科普立足于自己的科研,没有研究过的,我不随便涉及。”他说,这是他坚持的原则,但也会进行发散。比如,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光电能量转换、光电信息获取,由这两个点,可以拓展到物联网、智慧城市等。

  “这是一条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到产业应用,最后体现社会发展趋势的拓展线路。”褚君浩说,这样才能把科普的格局做大,眼界做宽,立意做高。

  他完全不同意“科普浪费时间”的说法,反而觉得科普为自己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比如,他在九三学社提倡院士做科普,与王恩多等一起将院士科普巡讲做得有声有色,带动了很多年轻科学家参与进来。在学科交叉中,他出色的科普能力,帮他打破“隔行如隔山”的壁垒,找到了更多创新交叉的探索课题。

  “能做好科普的科学家,科研才可能有大格局。”褚君浩一直这样教诲学生,因为能让别人听得懂专业艰深的东西并对之感兴趣,说明自己对专业的理解一定十分透彻深厚,同时自己的逻辑表达也会受到训练,反过来促进科研能力提升。

  改变科普“做再多再好也白干”的情形

  这些年来,褚君浩的科普做得风生水起,可他坦言,2005年当选中科院院士前,他用在科普上的时间“十分小气”。原因很简单,因为科普工作并不计入科研工作者的工作量,无法体现在考评体系中,说白了就是“做再多再好也白干”。对于身处竞争激烈环境下的科学家而言,即使有强烈的兴趣,在科普上投入精力也要左右权衡,仔细思量。

  他觉得,应该将科普的权重,在科研考评体系中体现出来。“做科研只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而科普则会让年轻科学家更多的能力得到锻炼与发挥。”

  (原载于《文汇报》 2017-05-27 04版)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