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科技日报】让科普上“云端”接“地气”

——记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网络化科学传播服务工程”

2016-09-22 科技日报 陈莹
【字体:

语音播报

  前不久,一段演讲视频火遍网络,中科院光电研究院的80后美女科学家徐颖,将中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娓娓道来,给公众上了一堂生动文艺的“科普课”,视频访问量超过2500万次,《人民日报》直呼:“科普需要更多徐颖”。

  徐颖站上的舞台,就是在科普圈知名度很高、由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科院科学传播局联手打造的“SELF格致论道”讲坛。除此之外,中科院科普云“中国科普博览”,也是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重点打造的科普品牌。

  作为两大平台的主要“操盘手”,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新媒体技术与应用发展部主任肖云感触颇深,从地位和资源来看,拥有丰富人才资源和科学数据的中科院是国内当之无愧的NO.1,但是如何让科普从小众走向大众,如何让更多的人认识科学、爱上科学,是他十多年来始终思考的问题。

  “想要让科学从高冷到‘卖萌’,内容贴近公众,传播形式多样,与相关产业结合,这几项要素缺一不可。”在肖云看来,“互联网+”时代,做科普就要上得了“云端”接得了“地气”。

  上“云端”,科学传播也能O2O

  作为中国互联网的发源地,中国的第一条网线,就是从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接出,走向千家万户。为了将科研人员的科研数据和成果,以科普的方式呈现给大众,1999年10月,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开通了“中国科普博览”网站,“建造了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肖云说。点进“中国科普博览”网站,几乎囊括了从宏观到微观世界的一切常识。“十二五”期间,中国科普博览日均页面访问量达719万,微博、微信粉丝300多万,注册用户达200多万,在科普圈具有极强的影响力。

  2014年起,肖云团队借鉴TED模式创建了“SELF格致论道”公益讲坛,主打“跨界”交流,前沿科学领域的科学家,来自互联网、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业界精英,围绕当前科技与生活话题,分享思想,碰撞观点。从SELF走出了中国首位卡尔·萨根奖得主、在行星科学活跃的科学家郑永春,最近在《我是演说家》崭露头角、性教育专家王龙玺,微博圈的气象红人、气象学女博士后李汀,他们通过SELF的舞台走向更大的舞台,让科学的声音传播的更广。

  SELF演讲视频在现场通过与网易、腾讯等直播平台进行即时分享,结束后剪辑视频通过凤凰、网易公开课、优酷、腾讯精品课、今日头条等网络平台传播,单个视频最高访问量达2500万次,总访问量超过5000万次。肖云团队把SELF讲坛的经验,总结成科学传播的O2O模式。

  产业+科普:打通科普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近日,中国科普博览走进了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六所学校成为首批中国科普博览基地学校。孩子们将走进中科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野外台站、博物馆、标本馆、天文台、植物园,与院士、研究员面对面交流。这样的基地学校,在江苏宜兴、宁夏海宁、四川凉山州等全国各地都有建立。

  科学普及,与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科普工作与教育产业相结合,让中科院的权威资源插上了“翅膀”,直接为更多的人服务。除了中小学教育,在教育培训领域,中国科普博览也有充分的考虑和布局。肖云告诉记者,自2008年起,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就开始在教育培训方面发力,致力于开发“学习—管理—交互”三位一体的科研培训云产品和服务,并基于科研培训云,支撑了中国科学院继续教育门户、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平台,让全社会能共享中科院资源。2014年,学习人数达17233人,积累1289种课件资源,881个培训项目,学时达到33万多个小时。

  谈到“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方向,肖云说,“不仅局限于科普教育,我们希望能与更多的相关产业结合,让更多的机构和企业参与进来。”中国科普博览正在谋划走进社区,为普通百姓提供了解科学的窗口,打通科普与大众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原载于《科技日报》2016-09-22 03版)

打印 责任编辑:麻晓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