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新华网】我国新型视网膜疾病早期诊断技术处世界第一阵营

2016-03-14 新华网 胡旭 吴雨
【字体:

语音播报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成都分院院长张雨东3月1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科学家利用新型自适应光学技术获得高分辨率活体视觉细胞图像,用于不可逆致盲疾病的早期常规诊断有望很快实现突破,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张雨东介绍,现在人类不可逆转的致盲疾病主要包括老年黄斑病变、青光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目前还没找到有效治愈方法,一旦患病难以逆转直至失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截至去年底,全世界眼疾患者约8000万人,我国有2000万人。其中不可逆盲疾约占26%。中国相关病例总数在500万人到600万人之间。

  “人获取信息80%是通过眼睛,眼睛看不见对人的生活质量影响非常大。我们希望能在病症的初期就及时发现,控制不要恶化或延缓恶化。”张雨东说。

  据此,中科院已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等多家医疗结构合作,利用自主研发的新型检测仪器分别针对不同的致盲疾病病因进行临床试验。

  “这个技术最早是美国在做,中国是第二家。但我们比美国更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在这个领域处于第一阵营。”张雨东说。

  那这种仪器离常规应用还要多久?张雨东说,研制全新医疗仪器的周期比新药研发的时间更长,一般需要13到14年,其中很长一段时间是要做病理的数据,只有把试验数据和病理过程的关联彻底搞清楚,医生才能真正使用。“我们现在就处于这个阶段,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可以服务到更广泛的患者。”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