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科技日报】坚守在沙海里的中科院人

——中科院新疆生态地理所沙漠公路防护林工程建设纪实

2015-10-09 科技日报 李大庆
【字体:

语音播报

  52岁的黄自友和妻子一年到头生活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他们每天的工作极其单调,就是用从沙漠底下抽上来的地下水,浇灌公路两旁4公里长的绿化带。

  他们住在不足10平米的卧室兼厨房里。这里荒无人烟,没有电视信号,没有网络,也没有任何生活服务设施。给养也是每周才送来一次。

  黄自友夫妇看护的是绿化大队的第21井。像他们这样守护着的水井,在塔里木沙漠公路中共有108个。水,滋润着绿化带,保护着这条436公里的全世界最长的沙漠等级公路不被风沙侵蚀。

  不论是从空中俯瞰,还是站在沙山上眺望,塔里木沙漠公路就像一条绿色长廊镶嵌在浩瀚无垠的黄沙之中。经过这条公路的人无不为它交口称赞,“盛产”沙漠的西亚、北非朋友到此“一游”,更是为它的神奇所折服。

  然而,在这神奇的背后,是科学家们25年不懈的追求与坚守。

  地处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面积达到33.76万平方公里,地下油气资源丰富。1995年,中国石油在此投资8亿元,建起了贯穿南北、长达522公里的世界上最长的沙漠等级公路。然而,问题不久就出现了。修好的公路连续积沙,养护费用逐年增加,在公路旁建设的机械防沙体系也严重损毁,这些都制约了油气田的正常勘探和开发。他们迫切需要科学家帮助解决这一世界难题。

  其实,在塔里木沙漠公路建成之前,科学家们就已经着手研究沙漠植物的生存问题了。

  早在1991年,中科院新疆生态地理所的研究人员,便在气候干旱、风沙强烈、高温酷热、降水稀少的沙漠环境下,开展了以生物防沙措施为主体的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的深入研究和艰难探索。该所研究员、中科院塔克拉玛干沙漠研究站站长徐新文告诉记者,从植物引种筛选到植物园圃的建立,从先导实验到路段示范、从工程设计到实施维护,历时12年,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为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建设工程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沙漠地下是有水的,但却属于矿化度较高的“咸水”。科学家们逐步确定了主要植物适应灌溉水矿化度的范围。“比如梭梭、柽柳、盐穗木和碱柴适应2—28克/升的矿化水,而沙拐枣、沙枣、胡杨和枸杞只适应2—15克/升的矿化水。我们从沙漠的边缘到腹地,从试验到示范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徐新文说。

  2003年6月17日,国家批准了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建设,总投资2.18亿元。利用前期生物防沙试验研究的技术成果,建成了全长436公里的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林带总体宽度72—78米,总面积为3128公顷,种植各类苗木近2000万株。工程于2006年10月顺利通过验收。

  徐新文说,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建成后,有效降低风速50%—77%,林带内输沙率仅为流沙地的0.98%—12.55%,有效防治了流沙对公路的危害,保证了公路的安全畅通,公路沿途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动植物种数不断增加,使昔日荒芜的流动沙漠充满生机。

  沙漠防护林工程在世界尚属首例。它是一次人类向大自然的重大挑战,为人类治理沙漠和改善沙漠环境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和科学依据。

  中国科学家的创举引起了国外的重视。中科院新疆生态地理所副所长雷加强告诉记者,目前这项成果已推广到撒哈拉沙漠地区,为利比亚海岸公路和沙漠公路风沙灾害防治项目承担了设计工作,并为利比亚培训了技术人员。

  科技是沙漠公路得以持续发挥作用的强力支撑。

  早在2002年,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和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为了给沙漠油田基地的生物防护体系和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建设筛选适宜的荒漠生态植物,为增加沙漠腹地人工绿地的生物多样性,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中心建设了塔中植物园。

  塔中植物园是世界上第一个位于茫茫沙海腹地的植物园,也是世界上自然环境最为恶劣的植物园。同时兼任植物园园长的徐新文告诉记者,植物园面积有300亩,共引进新疆区内外各种植物300多种,目前保存下来的有200多种植物。

  记者在塔中植物园看到:沙拐枣、柽柳、沙打旺、补血草在这沙漠腹地里正茁壮生长。令人惊奇的是塔中植物园还有园中园,包括柽柳园、沙拐枣园、胡杨树木园、荒漠珍稀植引种区、塔里木盆地乡土植物引种区、荒漠经济植物引种区、荒漠观赏植物引种区、盐生植物引种区、沙生植物引种区等。

  在沙漠腹地,行走在绿植成荫的植物园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蓝天、黄沙、绿植相应成辉。科技支撑了沙漠公路的发展,也改变了石油人的生活生产环境。因为有一批中科院人在这里坚守。

  (原载于《科技日报》 2015-10-09 12版)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