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广州日报】一个背包,两条腿,足迹遍布千山万水

2014-12-06 广州日报 张映武
【字体:

语音播报

 

  傅家谟,1933年出生于上海(原籍湖南沅江),我国著名的有机地球化学与沉积学家,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有机地球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为发展我国能源资源成因理论、指导油气勘探及环境有机地球化学学科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地球化学科学家傅家谟:

  “一个背包,两条腿,奔波于荒芜的山林、沙漠和戈壁滩上,足迹遍布中国千山万水。”这不是对背包客旅行的描述,这是地球化学科学家傅家谟大半生科研工作状态的写照。在设备落后、交通不便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寻找矿产、石油资源,傅家谟等一批科学家常年奔波野外、风餐露宿地考察作业。

  “地质黄埔一期学员”

  青少年时期的坎坷经历,磨炼出了傅家谟坚强的性格。傅家谟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童年时饱受战乱之苦,举家逃难到湖南、广西等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17岁那年,傅家谟父亲病重住院,正在读高中的傅家谟决定要为家里分担一部分责任,他转考入了上海的一所免学费夜中,希望可以尽快熟悉社会,学点本事挣钱养家。在校读书的学生大多家境贫穷,由于学习机会来之不易,白天,他们通常会去外面谋职,做纺织工、蹬三轮车、擦皮鞋等一类的兼职工作,这段经历让傅家谟养成了吃苦耐劳、积极乐观的心态。

  新中国建设初期,需要大量寻找和开采矿产资源,国家急需这方面的科技人才。1952年,傅家谟响应国家号召,考进了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矿产系,成为该校的第一批本科大学生,这家院校当时被誉为是中国地质学界的“黄埔军校”,他与同学们被称作是“地质黄埔一期学员”。 这是一门他并不了解甚至谈不上兴趣的学科,但“学一行,爱一行”,这是那个年代青年人的普遍想法,傅家谟告诉记者,“那时国家还很贫穷落后,我们的使命感是很强的。”因此,尽管高中时期傅家谟酷爱文学,但他还是全心投入到该领域的学习,慢慢地,他对地质学产生了兴趣和感情。

  大学毕业后,傅家谟考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师从著名地质学家叶连俊院士。傅家谟平时学习踏实勤奋,为了完成好自己的毕业论文,为采集到满意的地质标本、搜集科研数据,傅家谟硬是请一位农民帮忙带路,每天不辞辛劳早出晚归,跑遍了地势险要的鄂西偏远山区,回所后的每一项实验都自己动手测定,一丝不苟,自始至终都以严谨态度投入到地质科研工作中。

  半生辛勤“找油、找气”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石油工业比较落后,远不能满足国家建设所需,为此,国家下达了“西南石油大会战”的任务,并调集了一批科研工作者参与石油的研究工作。傅家谟等人经过几年的摸索,于1969年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沉积学与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室,并带领研究人员逐步将研究室发展为国内、国际知名的重点实验室。

  傅家谟认为,做学问最后总要解决问题,“比如研究石油,如果找不到石油那就没有用处了。”20世纪70年代初,傅家谟等人加入到“寻找开采西南石油”的研究组中,他们在科研调查中留意到,我国南方地区大面积分布古生界海相地层,由于地质时代老,演化程度高,当时仅在四川地区获得工业气藏和少量凝析油藏。经过几年的户外勘察和实验研究,傅家谟等人提出了“中国南方找气为主,找油为辅”的勘探方针,并研究出了一套“找油找气有机地球化学新指标、新方法及其应用”,得到广泛的应用。

  投身地质工作,让傅家谟收获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付出了许多的心血和汗水。“早期投身地质工作,找矿是工作重点。”由于长期在野外作业,四处奔波的生活不规律,傅家谟患了严重的胃病。为不影响工作,傅家谟外出工作时都习惯带个瓶子,里面装上稀释的醋,胃疼的时候就喝上几口,以“中和”自己的碱性胃,减轻疼痛。积劳成疾,后来他因胃出血不得不做手术切除了3/4的胃,尽管如此,傅家谟仍对自己的科研工作不离不弃。在许多公开场合,傅家谟不习惯说太多的话,而当他回到他那排满了瓶瓶罐罐的实验室时,他的话一下子就多起来。

  投身环境保护研究

  傅家谟的科研内容经常结合国家的需求而变动,他早期研究过铁矿、铀矿的成因科研分析,参与过地下核试验的研究工作,后来又对石油、煤成油、煤成气等能源的成因及开采做过深入研究……就在大家都以为他会一直聚焦于能源领域的研究,他却出人预料地将工作重心转向了环境保护。

  “污染”是令人讨厌的社会公害,上个世纪90年代,由污染而引出的环境科学引起了傅家谟的关注,他决定转向研究环境有机地球化学。“我比较喜欢富有挑战的工作,也乐意做点新的事情。”傅家谟说。

  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傅家谟于1993年成立了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他利用自己的技术特长,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珠三角地区有机微污染机理与治理技术”上面。近年来,他围绕珠三角洲开展了大气、水和沉积物种的微量毒害有机物进行研究,并从环境中筛选、驯化出降解酞酸酯、农药等优控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菌,研制出了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新纳米材料。上世纪90年代中期,傅家谟通过对珠江部分水源水和饮用水水中有机微污染的初步研究,在安全饮用水处理方面进行了探索,为消除水中有机微污染、净化水质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做中国人自己的质谱仪

  早期开展科研工作时,傅家谟就深刻体会到,他们的科研实验离不开一款重要的设备——质谱仪,他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后,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更是离不开质谱仪,几十台无一例外都是进口仪器,价格十分昂贵,维修困难。因此,傅家谟一直想寻找这方面的研发人才,自主研发国内的高端质谱仪。2004年,傅家谟经过多番努力,引进了在德国和美国长期从事质谱仪学习和研究的周振。他们几乎是从零开始,发展出了我国第一个专门的质谱仪器,并研发出了多种高端商用质谱仪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现在,已经81岁的傅家谟仍对科研工作非常热衷,虽然近几年的身体不大好,但他仍习惯每天到办公室上班,有时会去实验室走走,指导下学生的研究工作。他笑称,自己一生大多数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地球化学领域的科研工作,业余爱好就是自己的科研工作。每天上下班的路上,他都习惯自己一人散步,心静平和地欣赏沿途的风景,这似乎已成为他调解工作压力的有效方式。

(原载于《广州日报》 2014-12-06 B11版)

打印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